5月14日下午,一场临近建校20周年庆典日的系列专题讲座在弘毅音乐厅隆重举行,此次讲座由校庆学术活动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特邀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翻译学科负责人、民航英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航空外语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主持人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张艳玲教授担任主讲,题目为“国际胜任力培养与外语学习”,讲座由副院长张绚主持,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滕建辉、党支部书记吴思和2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
张艳玲教授立足全球化发展大趋势,紧扣工科院校外语方面的人才综合培养特色,融合中国民航大学的创新实践,对外语在国际胜任力方面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系统阐释,既介绍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又讲解了切实可行的智慧实践,为外语学子在新时代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一、观澜索源:全球大变局进程中外语的功能与作用
张教授以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剖析了新型国际形势背景下全球治理的深刻嬗变。她指出,当代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文明互鉴、技术革新与制度创新的三维重构。东方文明焕发新生机,智能科技重塑发展逻辑,各国制度寻求新平衡。全球治理体系日臻完善,向着综合、均衡、可持续的方向演进。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权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理念,国际秩序迎来历史性转型。在这一进程中,外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国际胜任力载体的功能,承载着文明交流互鉴的跨文化沟通使命,促进着全球化的合作与发展。
二、能力升跃:国际胜任力的进阶之路
张教授以缜密的学术思维,梳理了从国际理解到国际胜任的演进脉络,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奠定了全球胜任力的思想基石。这种理解不仅是身份认同的觉醒,更是文化互鉴的智慧。随着“全球胜任力”概念的提出,教育实践需要处理好三重辩证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求平衡,在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之间保持张力,在专业精进与跨界融合之间探索新路。张教授强调,尊重语言文化差异是理解的起点,平衡发展是胜任的关键。
三、素养重构:国际胜任力的核心素养
张艳玲教授重点阐述了国际胜任力的核心素养框架,分析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7年提出的全球胜任力模型,强调知识技能与态度价值观的双重维度,包括分析全球议题、理解多元文化、跨文化沟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认知、人际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素养体系,涵盖语言能力、全球议题认知、跨文化沟通等实践能力。张艳玲教授特别强调,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科技素养、外语能力,同时扎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这种复合型人才既要通晓国际规则,又要保持文化自信,才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守正创新:外语学习的范式转型
张艳玲教授结合航空领域的生动案例,阐述了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成功路径。她强调,新时代外语学习必须突破传统语言技能培养模式,实现“三个转变”:从单纯语言学习转向“语言+专业”的复合型培养;从工具性应用转向批判性思维培养;从单一交流能力转向跨文化胜任力提升。要充分理解外语的三大功能:政策工具,用于实现国际和国内政策目标;认知工具,有助于个人和国家构建认同感,加强国家、地区、组织以及个人的认知和认同;交际工具,用于促进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成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如何做到外语+专业,提升国际传播力”等问题与张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张教授建议要构建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相融通,理论研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短期突破与长期积累相促进。
最后,常务副院长滕建辉分享了讲座感想,结合张教授的讲座内容鼓励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弘扬爱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并提出外国语学院以建校20周年为新起点,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外语+专业”特色方向;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开发更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外语课程;三是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拓展学生深造和就业的机会。
本次讲座开拓了视野,启迪了心智,助力外国语学院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四新”课程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国际胜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为下一个二十年的辉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