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从廿年到卅年”系列教学研讨会第三讲于2025年10月15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大厅修德坊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经济学院邱晓伟老师主讲,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明确核心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向与重点,邱晓伟老师围绕该课程开展了说课活动,从教材、教学目标和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材选用上,目前采用的教材最大亮点在于高度契合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实践与政策。学情分析环节,学生已完成《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掌握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微观经济分析工具,对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有一定了解,为宏观经济学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不过,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研究视角差异较大,学生需要适应过程。
基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团队制定了明确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团队以“理论够用、注重应用、贴近现实”为原则,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实际和最新政策动态,构建了“基础理论+现实应用+案例分析”的内容体系。
为实现教学目标,团队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融入图表、动画和视频的PPT课件,利用学习通、超星等在线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借助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权威平台查询宏观经济数据,让教学更加直观、高效。
教学评价体系上,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体系。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40%,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60%,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其明确学习方向,同时为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整提供依据。
在教学反思与改进方面,团队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IS-LM模型”等抽象内容,计划查找动画讲解微课,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反馈掌握学生薄弱点,动态调整教学节奏;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设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育人于理、树人于德的目标。
在研讨互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展开深入交流,并将讨论延伸至如何系统提升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吸收率”这一核心议题。大家一致认为,实现“三率”提升的关键在于从“强制约束”转向“价值吸引”,通过全面优化课堂内外的教学体验,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投入”。
一、 提升“到课率”:从“要他来”到“他要来”
出勤率的根本在于增强课堂的“价值感”与“缺课损失感”。建议构建灵活且具约束力的考勤机制,采用“签到+随机抽查”相结合方式,避免形式化。例如,在课堂中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并将参与情况直接纳入平时成绩评定。同时,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吸引力,在课程伊始即向学生阐明“本课程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实际价值”,每节课引入1–2个与学生生活或职业规划紧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课程意义。
二、 提升“抬头率”:从“被动听”到“主动看”
抬头率的关键在于打破“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持续参与感。应优化课堂节奏,避免信息过载,建议每15–20分钟设置一个“互动节点”,如抛出开放性问题、组织一分钟小组讨论或播放短视频等,以短时互动缓解注意力疲劳。教师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如出现普遍低头、走神等情况,可适时暂停,通过轻松话题、趣味案例或调整教学难度等方式,重新吸引学生注意。
三、 提升“吸收率”:从“听懂”到“学会”
教学成效的提升,是一个始于“到课率”、促于“抬头率”、终于“吸收率”的递进过程。提高吸收率的核心在于推动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促进知识内化。建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学、小组协作等,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建构”。同时,强化课后巩固环节,通过布置针对性练习、开展阶段性测评、设置答疑反馈机制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实现从“听懂”到“学会”的能力跨越。
米岩老师在总结中特别强调,要深刻把握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她指出,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我们应以成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为根本追求,从践行“明白人、内行人、贴心人”的角色定位做起,融通过硬的教学能力、扎实的学术素养与深厚的育人情怀,肩负起知识传授者、学术探索者与学生成长引路人的多重使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要始终胸怀理想信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站稳政治立场。经济学院教师更应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加强理论修养,做到明辨是非、严守底线,成为政治过硬、立场坚定的教育者。
做业务精湛的“内行人”。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深厚的学术素养,在教学科研中练就“硬功夫”、掌握“真本领”,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要紧跟学科前沿,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做心怀温暖的“贴心人”。要厚植教育情怀,真诚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和同事,注重与人为善、相互温暖,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育人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及时关注并回应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困惑,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尤其要认真履行好班导师职责,在学生求学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及时引导和温暖陪伴。
此次《宏观经济学》专题研讨活动,系统梳理了课程教学各环节与目标达成路径,为后续教学优化指明了方向,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坚信,在优质课程体系的支撑下,学生不仅能扎实掌握经济学知识,更能有效提升分析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树立宏观视野与社会责任感,为未来投身经济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