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经济学院“从廿年到卅年”系列教学研讨会第四期于教师发展中心明德坊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米岩老师主讲,景红桥老师、谭冬旭老师协同参与,聚焦“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为核心课程支撑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主题,围绕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与能力融合路径展开了系统研讨。
会议伊始,米岩老师以“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与能力矩阵图”为引,系统阐释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等核心课程与“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市场分析能力”“国际商务实操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五大能力维度之间的支撑关系,构建起系统化、矩阵化的人才培养逻辑框架。这一开场为整场研讨确立了理论根基与对话共识,生动诠释了课程体系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化协同”的设计思想。
在教学分析环节,教学团队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通学情分析与课程内核,精准提炼教学重点与难点,推动教学内容围绕学生能力发展实现系统性重构。在教学实施中,全面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教学从“教什么”向“学到什么”转变。
在教学设计上,团队通过多元教学策略与资源的有机结合,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落地。为全面评估学习成效,核心课程构建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综合框架:过程评价(占40%)聚焦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作业与实践等环节;终结评价(占60%)则侧重考查学生对课程核心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团队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路径提出三项关键举措:一是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互动设计与节奏优化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二是强化课后实践环节,促进理论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迁移与应用,锤炼商务实操能力;三是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全程,最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在互动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米岩老师提出的三大核心议题——“如何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如何实现课程间的交叉融合与协同赋能?”以及“当前课程体系化协同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并在多个层面达成重要共识:教学基本功的提升,离不开持续的学习投入与深厚的教学热忱;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积极借助信息化工具,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高效课堂;课程体系的协同优化,则有赖于常态化团队沟通机制的建立,通过系统规划内容衔接与能力培养路径,结合持续的学情分析、政策研读与教学反思,共同构建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闭环。
米岩老师在总结中指出,教学团队应在“宏观上把握课程与能力的矩阵关系,微观上推进教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沟通协作与目标整合。她强调:“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掌握知识的学习者,更是能够应对真实商业环境、解决复杂问题的国际商务人才。构建一个有深度、有温度的教学共同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次研讨会以“课程—能力”矩阵为主线,明确了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凝聚了教学创新的团队共识。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此类聚焦真问题、注重体系化的研讨,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也为后续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