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研讨会在学院成功举办
2025-04-28

值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2025年4月26日上午9时,由天津市宝坻区法学会指导,我院法律系主办,山东文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靖霖(天津)律师事务所协办的“数智时代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研讨会,在第12教学楼300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恰逢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自天津市知识产权局、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天津玺名律师事务所、天津砚中律师事务所、天津罗维律师事务所、山东文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市宝坻区法学会、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法院、天津市宝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的实务专家,以及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知识产权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资深学者,共计近三十位嘉宾齐聚我院,共同为数智时代背景下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出谋划策。

研讨会的开幕式暨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法律系主任朱京安教授主持。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张永峰副院长代表学院发表开幕致辞。张院长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指出,天津学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浪潮中走过20年历程,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数字技术重塑知识产权行业,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挑战,培养具备科技思维、数据素养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学院将秉持开放办学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探索知识产权教育新路径。

天津市知识产权局政策法规处四级调研员王瑞代表市知识产权局发表开幕致辞。她提到,今年是专利法实施40周年,天津市在知识产权工作上成果显著。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领域成绩突出。她强调,以实践为导向的本科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希望研讨会能推动知识产权教育创新。

天津市宝坻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王永泉发表开幕致辞。他表示,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的时代,知识产权法治实践面临变革,当前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存在与实践需求脱节等问题。此次研讨会是推动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法学会将整合资源,助力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司法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彬在会议中发表题为“数智时代的权利思维—— 从AIGC版权的判定切入”的主旨报告。他以“春风送来了温柔”这一AIGC版权判定典型案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数智时代权利思维的变革路径。王彬教授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法教义学在处理新兴案件时暴露出明显局限性,难以准确界定AIGC生成物的作者身份、作品属性及独创性标准。对此,王彬教授提出,面对AIGC生成物的版权保护问题,需实现三大思维转变:其一,从概念本位走向效果本位,法律解释与权利界定应突破传统教义学框架,以制度运行的社会效果为导向;其二,从事前严控转向后端平衡,摒弃高成本的事前审查模式,通过事后规则调整实现版权保护与公众利益的动态平衡;其三,从人机对立走向人机协同,将AI视为创新工具,通过优化版权激励机制释放人机协作的技术红利。这些转变旨在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治理新范式 。

天津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专家库知识产权专家管荣齐,以“数智时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和应对——以脑机接口中神经信息保护为例”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以脑机接口中神经信息保护为例,阐述了数智时代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管荣齐教授指出,在脑机接口技术场景下,神经信息保护面临多重困境。从知识产权客体维度看,神经信息多以生物电信号、脑波数据等形式存在,难以达到传统知识产权法对“独创性”和“可固定性”的要求。在主体层面,神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应用涉及用户、技术开发者、医疗机构等多方主体,权利归属界定复杂。此外,技术迭代的快速性与法律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使得神经信息面临隐私泄露、利益分配失衡等风险。针对上述问题,管荣齐教授提出,应构建动态场景化的保护机制。根据神经信息在医疗诊断、智能交互等不同应用场景的特性,制定差异化的保护规则。同时,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系统性革新,形成涵盖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多维度的立体保护体系。

研讨会第一单元主题为“数智时代知识产权的行业变革和人才需求”,由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法律系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杨馨淼副教授主持。

天津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部周佳部长提出,行业需要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学校应注重跨学科课程设置和学生司法实践经验的积累。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闫涛法官结合审判经验,强调知识产权审判人员须具备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生应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拓宽资源信息链,提升法律检索能力。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知识产权办公室)康赞检察官表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加强学科协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天津玺名律师事务所天津玺名律师事务所主任,天津守正知识产权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陈玺名主任结合自身经历,建议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副会长,山东文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傲福提出,行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应加强数据和AI赋能学科建设,打造实训合作机制。

天津砚中律师事务所主任,天津市君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张东浩强调,要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其与客户交朋友、当军师的意识,以适应行业需求。

山东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李守运会长担任第一单元与谈人。他在与谈中肯定了研讨会的意义,指出知识产权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如学科定位、师资培养等,并提出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应加强理工知识背景的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做好就业岗前培训,同时开拓非技术方向的就业领域。

第二单元主题为“数智时代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的应因”,由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法律系实践教学指导中心主任刘国平副教授主持。

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教研中心主任,宁波知识产权学院办公室主任焉建萍博士介绍了万里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的培养定位、建设成果及面临的问题。该校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在师资、课程、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但面临人才供需不匹配、师资难题和专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天津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学系主任郭婧滢博士分享了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的开设情况、存在问题及改革措施。学校通过增加师资力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等方式,应对传统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法律系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杨馨淼副教授介绍了我院知识产权专业恢复招生的情况及面临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教学等困惑,同时也分享了我院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思考和思路。

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李树成副院长担任第二单元的与谈人。他在与谈中充分肯定了各与会高校在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工作中作出的努力,表示有必要加强与实务部门的沟通,进一步优化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体系。同时,他还分享了天津工业大学在知识产权教育中的探索与困境,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教师职称成果认定、学生意愿等方面的问题。

在自由发言环节,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旭凯、天津罗维律师事务所主任李莉、天津市宝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科科长白璐等与会代表聚焦“实践导向”核心,从行业痛点出发,勾勒出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人才的能力画像——既需精通法律规则,又需掌握技术工具应用与跨领域协作能力。高校需要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知识产权本科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懂技术、善法律、会运营”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研讨会的最后,宁波知识产权学院执行院长、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唐先锋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唐院长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教师实践背景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增加知识产权类课程比重,提升学生信息检索和分析能力。

本次研讨会一直持续到将近下午一点,与会学者和实务专家畅所欲言,研讨深入。本次研讨会搭建起知识产权本科教育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从国家人才需求的角度确定了数智时代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次研讨会不仅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更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关键实践。各方将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紧扣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目标,携手构建“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创新培养体系,在教育改革深水区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育新范式,为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基石、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在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跃升贡献智慧与力量。